大提琴演奏姿势是否规范,需要较真吗?

我小时候拉大提琴有个毛病:脖子犯懒,喜欢靠着琴颈。为了扳过这个毛病,我慈爱的父亲在琴颈上绑了一根针。这样一旦我再犯懒,就会被针扎一下。就这样,我的持大提琴姿势慢慢变得标准了。这根针大致有一寸长,所以到今天,我都会给学生们讲:脖子距离琴颈的距离是一寸。

大提琴演奏姿势是否规范,需要较真吗?

但如果我们看看俄国大提琴家丹尼尔·沙夫兰留存下来的演奏视频,会发现这个老爷子演奏中有大量时间,脸是贴着琴颈的,脸蛋子上的肉都被搓出褶子来了。这是位我特别喜欢的俄国大师,他在历史上与伟大的罗斯特罗波维奇齐名。想必他小时候没有被针扎过,他的父亲怕是不够慈爱。

而看一些今日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师,他们的演奏姿势,有时候看起来也与老师们教的“规范”有很大出入。例如王健大师的握弓姿势,不少老师如果看到孩子这样握弓,恐怕是会去纠正的。

我的母亲是位非着名乒乓球教练,她也告诉我,很多在世界上排位很靠前的运动员,大家不能去模仿他们的姿势,因为并不规范。

但这就引发我一个思考:这些名垂音乐史册的大师,他们小时候学大提琴时候,是不是没人严格要求他们的姿势?还是说,他们的姿势曾经很“规范”,但他们逐渐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姿势,甚至看起来有些“跑偏”了?

就不罗列我那无聊的思考过程了,仅把一些现在形成的观点分享出来。说不定几年后还会变:

第一,规范不是单一的

所谓规范的姿势,是有一个巨大的合理范围的。落在这个范围之内,都不算“跑偏”——而不是说,只有某一种印在教科书上的姿势才是规范,其他都是邪门歪道。

尤其是,教材上的规范姿势往往以照片的形式存在,它只能展现某个瞬间的正确样子,而不是一个时刻在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这些照片不是特别靠谱。例如握弓姿势,如果时时刻刻都用某一个瞬间正确的姿势来握弓,那么可能反而是个大错误。

第二,规范是总结而非创造出来的

追求规范的姿势,根子上是为了追求演奏的效果,而不是为了“看上去正确”;规范的姿势是在帮演奏家行方便,而不是找麻烦。

例如右手要用现在大家知道的方法握弓,而不是“大把攥”。“大把攥”也许对初学者最方便,能足够稳地抓住弓子,但现在大家通用的握弓方式,能够满足多个需求:有效控制弓子、能传递足够力量、能做出灵活变化、长时间演奏不会太累。

换一种握弓方式,例如“大把攥”,恐怕只能满足上述多个要求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则照顾不到,所以大家才舍弃它,而不是因为大把攥不好看。

所以我大胆地想,如果一个人用一种看上去不太规范、不太正统的方式握弓,却依然能满足上面提到的多个要求,似乎也没什么不可以。

第三,演奏姿势要因人而异

每个演奏者都是具体的人,都有自己具体的生理条件,和对声音的理解和追求——后者可能稍微高级一些,说起来费劲,就先分析前者——右手握弓,拇指的核心原则应该是放松的,而不是一定要追求关节的鼓或者瘪。一个拇指较长的演奏员,非要让他的拇指鼓起来握弓,看起来正确了,实际上却更不放松了。

而且拔高一点说,每个人的生理条件,最终都会对应产生一种有自己特点的音色,他们会擅长做不同的音色处理;一个学琴的人,无论天生是手软还是手硬,都可以学习拉琴,但不应该用相同的、尤其是狭窄的“规范姿势”来框定、要求他们。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哑铃的形状,一头是人的天赋(包括生理和心理),一头是最终发出的声音;既然他们天赋不同,最终擅长制造的声音不同,为什么一定要在哑铃的中间,加上相同的“规范”来要求姿势呢?

第四,没有那么多“改不掉”

根据我的观察,人如果真的很想改一个坏习惯,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能改掉的。对酒精、糖、膨化食品的依赖,也许很难戒断。但一个手指头是鼓还是瘪的问题,相对还是容易通过自我监督来改正的,关键要看演奏者是否真的想改。

很多改不掉“不规范”动作的演奏者,在我看来,都不是毛病太顽固,而是改错的动力不够强。他们要改变一个不规范的姿势,动机可能是:他们希望通过改掉毛病,来获得老师的认可。这种动力是弱的;如果他们的动机是,希望通过调整姿势,来解锁更多的音乐表现力,这种动力则是强的。

也说得拔高一点:姿势改不过来,很可能是因为耳朵没有觉醒,听不出区别。一旦能听出自己声音上的不足,并且意识到,可以通过调整姿势来弥补这种不足,那么改起姿势来,并不会是个漫长的过程。

第五,不规范的大提琴演奏姿势可以完成绝大部分演奏

学会拉一些曲子,甚至学会拉不少曲子,甚至把这些曲子拉到一个“有人愿意听”的程度,都不需要姿势多规范。

大部分人学琴,最后的归宿,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在公司年会上,拉一些尽量大家都听过的曲子。想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对于姿势规范不规范,也就没那么多执念了。在琴颈上绑根针,也就没那么必要了。

冒犯地说一句: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规范,有时候是年轻老师不自信的体现。这个有机会再摊开讨论。

原创文章,作者:Mr Blue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qin.com.cn/964.html

(0)
上一篇 2021-03-25 15:26
下一篇 2021-03-25 16:38

相关推荐

  • 哪种音乐类型可以改善你的记忆力

    自1990年代的“莫扎特效应”热潮以来,人们就已经将聆听古典音乐与提高智能联系在一起。最初的莫扎特效应研究的结果是否成立尚需进行大量辩论。不可否认的是,这项研究引发了无数旨在理解音…

    2020-12-02
  • 我国低音贝斯事业发展的摇篮

    在中国低音贝斯事业发展历程中,中国低音贝斯学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低音贝斯发展的初期,低音贝斯学会为中国低音贝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孕育(1943年至19…

    2020-11-10
  • 大提琴初学者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最近决定学习弹奏大提琴,那么你就做出了一个美妙而有意义的选择。大提琴产生温暖、丰富的音调,与人的声域密切相关,这使它成为许多世纪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乐器。对于任何初学者大提琴学…

    2021-07-12
  • 如何充分利用大提琴音阶

    音阶构成了大提琴音乐中很多重要的部分,因此在弓速、弓分布和弓的选择方面,它们依赖于创造性的思维。添加音乐表现力和动态控制,更丰富的指法方法,以及尽量减少弦交叉和可听变化的承诺,音阶…

    2021-08-28
  • 关于低音提琴教学的思考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現了古提琴,这种古提琴便是低音提前的前身,古低音提琴是古提琴经过相应的改造之后发展而来的。从时间上来说低音提琴的发展历史也就几百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低音提琴自身…

    2020-11-10
  • 谈怎样练习低音提琴的揉弦

    揉弦是弓弦乐器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每一位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在几年的低音提琴教学中,就如何教我们很快学会正确的揉弦方法,本人总结了一些简便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确…

    2021-03-13
  • 古典音乐之:独领风骚的低音贝斯

    如果问及交响曲中的乐器,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钢琴、小提琴、长笛这些的乐团“明星”。而身处交响音乐会现场,冷不丁地瞟见舞台右侧的角落,几个大高个站在硕大的提琴一侧,时不时地拉弓、拨弦,…

    2020-10-31
  • 深圳交响乐团低音提琴老师,谈教学和演奏

    来自深圳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老师李丽君分享了他的一些教学和演奏方面的经验,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对自己的低音提琴学习有所帮助。 你觉得孩子从几岁学习低音提琴比较好? 如果一个孩子…

    2021-08-20